华体会app登陆入口: 今年夏天,三万余名青年学子响应号召,深入千镇万村,奔赴乡村振兴一线。他们顶着烈日酷暑,走村入户开展问卷调查;发挥专业特长,在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。皮肤晒黑了,眼神却更坚定;鞋底磨破了,对乡村的认知却更深刻。 今年暑期,第二届安徽省“百校千镇万村”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全面展开。省内外107所高校、1320支实践团队、3万余名师生的足迹遍布全省104个县级行政单位。 这项活动自2024年启动,由团安徽省委、安徽省学联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打造,以“扎根乡土、赋能振兴”为初心,汇聚起全省高校的青春力量。高校师生深入江淮大地千镇万村,聚焦乡村振兴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治理,通过问卷调研、深度访谈和当地考验查证,倾听民声、采集数据、把脉需求,以专业相关知识和青春热情为安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 团安徽省委副书记陈娟娟表示,近年来,团安徽省委锚定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的实践转化,紧扣乡村“五大振兴”核心需求,创新构建“引领——赋能——服务”三位一体工作体系,积极融入省“1+5”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工作,引领全省广大青年以青春之力深耕皖土,让青春智慧融入产业振兴、青春行动绘就美丽乡村、青春热情涵养文明乡风,推动皖美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、双向奔赴。 “家里种了几亩地”“今年收成怎么样”“对村里的发展有啥想法”......在当涂县,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学院“青犁·兴皖”团队的队员们跟着村“两委”干部的脚步,了解村庄规划的蓝图,探索发展瓶颈的症结。他们采用“集中座谈+分组入户”的方式,围绕农业生产、收支结构、惠农政策知晓度等话题,与乡亲们深入对话。三天时间,收集农户问卷150份。 同样的场景在明光市桃溪村也在上演。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组成的20人调研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为期15天的系统性入户调研。“奶奶,您觉得咱村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哪几个方面,”没有“蜻蜓点水”,拒绝走马观花,调研团队的成员们走进农家小院,坐在乡间小屋里的板凳上,与乡亲们面对面交流,开展了深入细致的问卷调查。 “走进桃溪,才真切感受到书本理论与乡村实践的差距。问卷上的每一个勾选,访谈中的每一句心声,都是我们思考乡村振兴路径最宝贵的素材。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扎实的调研和务实的建议,真正为桃溪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”该调研团队队长陈婷婷表示。 在五河县郭府村、石巷村,蚌埠医科大学“医脉乡兴”实践团的17名成员深入200余户村民家中,聚焦农户经济情况、土地经营状况等核心内容,以一对一的形式发放乡村振兴大调研农户问卷。 自活动开展以来,调研团队累计回收有效村庄问卷8112份、农户问卷3.3328万份,用数据织就了覆盖江淮大地的“青春调研网”。 “叔叔,您这浇水设备看着挺实用啊,用着方便不”“方便嘞!这设备成本低,一个才40块,喷洒范围直径能有20米,我一共整了8个,浇这40亩地省心多了”...... 7月上旬,安徽农业大学“心系三农,情暖乡村”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奔赴宿州市埇桥区,走进皖北综合试验站,深入600亩试验示范基地、走访周边合作社及种植大户。在田间地头,他们与农户认真交流智慧农机的使用情况,帮着检查了喷灌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。在专家指导下,他们实地参观并体验了农业机械操作与智能设备应用,了解农业机械在播、种、管、收全流程中的应用。 10天时间,该团队通过推广“安农1589”良种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,助力实现亩均增产超15%、节省本金80元,作业效率提升40%,累计开展“田间课堂”与“农机开放日”培训超200人次,编制并推送实用技术手册与视频,提升了农户对智能农机的接受度。 “深入田间地头,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,科技兴农不是实验室里的‘纸上谈兵’,而是从‘一粒种子’到‘一方良田’、从‘一台农机’到‘一张云网’的系统工程。”该实践团成员表示。 此次大调研更聚焦关键领域,专门立项30个重点示范项目,以点带面破解乡村发展难题。在乡土一线,各高校结合办学特色提供惠民服务,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各展所长。 蚌埠医科大学“医脉乡兴”实践团协助蚌医二附院专家志愿服务队,为620余名基层群众提供义诊服务,完成心电图检查237例、B超检查195例,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送达基层乡村。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团队在与淮滨社区、八里塘社区等地达成共建实践基地意向后,撰写调研报告超4万字,提出“打造地域公共品牌”等建议12条,部分内容被纳入当地村镇规划讨论稿;发布15条调研纪实短视频,累计播放量超5万次,吸引多家企业关注淮南特色农产品。目前,该团队已与龙谷米业、葡萄基地等开展长期合作,后续还将通过校园展销、直播助农等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。 “皮肤晒黑了,但眼神里的光更亮了;鞋底磨破了,但对乡村的认知更透彻了”“课堂上学的理论公式再精妙,也不如亲手记录的亩产数据来得实在”......在淮南师范学院实践团的调研日记上,这样的实践感悟反复出现。 暑期连日高温,青年调研的脚步却从未止步。35℃高温炙烤的乡间小路上,淮南师范学院“青穗拾光·振兴有言”乡村振兴调研团在烈日下走访农户、村干部与合作社,开展“问卷+走访”双轨调研,累计完成千余份农户、村庄问卷,用汗水与脚步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实证图谱。 “青春在处理问题中褪去青涩,责任在田间地头悄然扎根”。正如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董雨所说,这场覆盖全省的大调研,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了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建设者”的身份转变。 两年来,这场覆盖全省的青春实践,既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智慧库”,为千镇万村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;也成为人才培育的“孵化器”,让知农爱农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,让青年在实践中获得成长。